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開創生態環境宣教工作新局面
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開創生態環境宣教工作新局面
邱啟文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做好宣傳輿論引導工作,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強調要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要強化宣傳引導,創新生態環境宣傳方式方法,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環境宣教工作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前沿陣地和重要支撐,發揮著統一思想、振奮士氣、凝聚力量、解疑釋惑、明辨是非的關鍵作用。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的決策部署,推動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生態環境宣教工作取得的新進展
“十三五”以來,特別是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之后,全國生態環境宣教戰線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和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改進新聞宣傳、社會宣傳、新媒體宣傳,引導公眾廣泛參與,例行新聞發布會、政務新媒體、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等制度和平臺從無到有,國內生態環境輿論局面出現由被動到主動的重大轉變,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生態環境宣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理論旗幟持續高揚。連續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活動,全國各地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熱潮。河南省組織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百場宣講活動”,現場參加人員達7萬余人。生態環境部出色地保障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的新聞發布、宣傳報道、媒體服務等工作,在國內外廣泛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二是頂層設計不斷優化。召開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明確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的核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印發《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宣傳工作方案(2018—2020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對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各項宣教工作的指導意見、管理辦法陸續出臺,生態環境宣教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重慶市率先探索將生態文明宣傳工作納入市級生態環保督察,在責任傳導機制上作出新嘗試。
三是新聞宣傳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建立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共組織新聞發布活動328場次,發布新聞通稿3000余篇。31個省(區、市)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定期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多次圍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策劃組織大型新聞采訪活動。江西省在《新聞聯播》成功策劃多次主題新聞,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打造為閃亮名片。
四是社會宣傳開拓創新。先后在江蘇南京、湖南長沙、青海西寧舉辦了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日益顯著。聯合中央文明辦等五部門在全國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推選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征集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和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制作生態環境成就宣傳片《美麗中國》《共同的家園》,產生廣泛社會影響。浙江省借助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萌發地的優勢,打造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參與面廣的主題宣傳活動。
五是生態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部多次舉辦座談會和論壇,邀請專家學者、文化人士為弘揚生態文化、傳播綠色價值觀念建言獻策。連續舉辦“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品征文活動”、優秀生態環境宣傳產品評選、生態環保主題攝影和書畫大賽等生態文化活動,推出《讓中國更美麗》《環保人之歌》等主題歌曲。全國各地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環境文化活動,北京市連續8年舉辦“生態環境文化周”,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六是新媒體宣傳有聲有勢。“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部開通微博、微信等官方賬號,構建起生態環境政務新媒體宣傳平臺,并建立起國家、省、市三級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新媒體矩陣。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運營團隊被中央網信辦評為“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新媒體矩陣成為公眾獲取權威生態環境信息、表達訴求建議的重要窗口。山東省政務新媒體與網友保持良性互動,實現了對公眾反饋問題100%回復。
七是公眾參與更為廣泛。生態環境部與中央文明辦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動環境監測、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四類設施單位向公眾開放。甘肅省出臺2項環保設施開放地方標準,有力推進設施開放的標準化建設。各地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展館,創建各類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廣西已經打造72個基地,不斷拓展宣傳陣地、拓寬公眾參與渠道。遼寧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開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
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開局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對于生態環境宣教戰線來講,在這個歷史方位中,肩負著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光榮使命,肩負著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光榮使命。科學謀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環境宣教工作,必須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更加深刻認識宣教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
從國際看,國際社會期待我國在國際環境治理尤其是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領導者的角色。同時,部分國家地區不顧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企圖壓迫我國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承擔超出我國責任、發展階段和能力的更大義務。生態環境領域的對外宣傳面臨諸多新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并不穩固,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生態環境議題與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緊密聯結,輿情熱點更多更分散、醞釀周期更短、擴散速度更快。環境治理的復雜性長期性決定了宣傳工作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
從宣教隊伍自身看,生態環境宣教工作能力和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部分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思想站位不夠高、機構隊伍不夠強、內容方式不夠新、支持保障不夠有力等差距和不足。
客觀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總體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生態環境宣教工作大有可為。面對新的發展階段和歷史使命,應該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立場堅定。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記服務人民群眾的根本宗旨,把服務人民群眾同教育引導人民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三是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緊密圍繞黨中央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決策部署和部黨組的要求開展宣教工作。四是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團結、穩定、鼓勁的價值取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五是堅持守正創新。在充分認識和把握傳播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基礎上,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步伐,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宣教新格局。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重點任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的重點任務,就是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推動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和堅實社會基礎。
一是宣傳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宣傳推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無廢城市、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案例。引導社會各界認同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將綠色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貫徹落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二是宣傳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舉措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深入宣傳“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總基調和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三個治污”工作方針,大力宣傳“提氣、降碳、強生態,治水、固土、防風險”等中心工作的具體行動和實際成效,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是宣傳好生態環保鐵軍的精神風貌。樹立典型意識,做好典型宣傳,組織媒體深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線,發掘和報道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積極宣傳生態環保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風貌,以先進的事跡鼓舞人,以真摯的情感感動人,為生態環保隊伍鼓舞干勁,增強全社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緊密圍繞上述重點任務,著力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持續推進新聞宣傳,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
加強生態環境新聞宣傳工作。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舉措、進展成效的信息公開力度,以新聞發布會為政府宣傳工作重要抓手,以媒體見面會、新聞通氣會、主題采訪、新聞通稿等形式為補充,主動發布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進展和成效,及時通報負面典型案例。規范優化例行新聞發布工作,加強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媒體素養和輿論傳播專業化能力。組織策劃主題新聞采訪活動,集中報道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程。加強輿情研判和回應。針對可能出現的輿情問題,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和應對預案,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及時回應熱點輿情。
創新開展社會宣傳,傳播生態價值理念
精心組織社會宣傳活動。發揮好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示范作用。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探索聯合市、縣人民政府開展地方六五環境日活動,結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生態文化品牌,促進提升基層特別是農村地區宣傳工作能力和水平。將社會宣傳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積極圍繞《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開展宣傳,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的宣傳活動,引導公眾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多方面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加大對生態文化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鼓勵文化藝術界人士積極參與生態文化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宣傳產品的制作和傳播力度,用好用活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主題標識、吉祥物、歌曲等素材。加大生態環境科普宣傳力度,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生態環境素養。選樹事跡感人、貢獻突出的先進典型并進行宣傳推廣,發揮榜樣示范和價值引領作用。
廣泛動員社會參與,構建全民行動體系
繼續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進一步拓展石化、電力、鋼鐵、建材等領域,提高開放頻次,豐富開放方式,提升開放效果,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面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緊密圍繞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任務,打造一批主題鮮明、貼近群眾、成效顯著、社會影響力大的志愿服務項目。加強對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隊伍的培育扶持,緊密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充分發揮生態文明教育場館、對外開放設施等各種公共文化設施的平臺作用。加強典型引領示范,推廣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文化。
不斷改進新媒體宣傳,弘揚網絡正能量
鞏固政務新媒體陣地。緊密結合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加強議題設置,及時發布政務信息,做好重要政策、重點信息的二次開發解讀,加大短視頻產品開發力度。提升新媒體矩陣作用。加強全國生態環境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提升政務新媒體矩陣運行效率和整體傳播效果。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政務新媒體及時發布呼應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內容的重點工作進展,實現上下聯動,重大信息傳播同頻共振。創新宣傳載體和內容。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開發推介類型多樣的新媒體宣傳產品。加強社交媒體、短視頻、長音頻等平臺賬號建設,不斷拓展網絡宣傳陣地。
努力提升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生態環境宣教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政治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政治立場,扛起政治責任,牢固把握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工作效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同志要帶頭抓宣傳,切實承擔起宣傳工作主體責任,把宣傳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研究解決宣傳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資源調配、資金支持、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為宣傳工作信息化建設提供必要保障。
二是抓好隊伍建設。做好宣教工作,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干部人才隊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宣教機構人員力量配備,確保黨的重大理論、重要政策切實傳遞到基層群眾之中,在基層落地生根,強化基層生態環境社會治理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宣傳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全面提升宣傳干部隊伍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宣教隊伍。增強做好宣教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保持工作韌勁兒,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鼓足干勁、奮勇爭先,打造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生態環保宣教鐵軍。
三是改進工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認清形勢、找準定位、轉變思路,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出臺政策、制定方案應符合基層工作實際,反對為了宣傳而宣傳的形式主義,不搞場面熱鬧、大水漫灌、自說自話、自娛自樂,避免“假、大、空”,力戒“漂、虛、浮”,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找準工作切入點、著力點和突破點,將工作落細、落小、落實,以小切口做大文章,提高宣教工作實際成效。
四是匯聚多方力量。積極動員和引導企業主動履行環境治理主體責任,不斷探索創新綠色發展方式,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理念傳播。加大對環保社會組織的引導、支持和培育力度,鼓勵社會組織以多種形式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行業協會和商會的作用,推動構建生態環境宣教工作大格局。